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文章 > 文章详细
性诱剂诱测与灯测的诱测效果比较

来源: http://www.cqlight.com.cn/  类别:技术文章  更新时间:2013-1-28  阅读4073次

  二化螟属螟蛾科,是川东北水稻产区常年发生面积最广、 为害损失较重的常发性重要害虫之一。
  及时、准确监测二化螟的发生动态,是搞好其防治的基础和关键。在大田生产中,常利用灯光诱测来监测二化螟成虫的发生动态,并将其作为发生预测预报的重要依据。 在近年的工作实践中,灯光诱集常存在着外界光源的干扰、地理环境的制约等方面不利影响。 昆虫性诱剂监测害虫具有高度的灵敏性、专一性、环境友好性等优点。
  据国内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研究,二化螟性诱监测工作的试验结果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选择适合于川东北稻区的新型、先进、适用的二化螟性诱测报工具,探索其监测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既是不断完善和提高其监测预警技术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满足当前基层测报点使用的需要。根据四川省植保站的统一部署,笔者于 2011 年开展了昆虫性信息素(下简称性诱剂)与病虫测报灯两种不同诱测方法对二化螟成虫的监测效果试验研究。
  性诱剂诱测与灯测的诱测效果比较:
  1 诱蛾数量及性比
  性诱剂和虫情测报灯对二化螟成虫的诱测结果对比显示,3 块性诱剂诱测田诱捕到的二化螟蛾共量是灯诱测的1.53倍,其中,仅诱到 3 头雌蛾,雄蛾占 99.71%,雄蛾量高于灯诱测结果;越冬代、第 1、2 代成虫诱蛾比率分别为48.41%、20.06%、31.53%。 灯诱测越冬代、第1、2 代成虫诱蛾比率分别为 88.48%、2.66%、8.86%。
  两种诱测方法对各代的诱蛾比率总体趋势上存在一致性,即越冬代比率最高,效果最明显,其次为第2 代,第 1 代最低。但不同方法对各代的诱蛾比率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性诱剂诱测越冬代蛾的比率低于灯诱测结果,但第 1、2 代明显高于灯诱测,各代之间诱蛾比率的变幅相对于灯诱测较小。 同时发现,平均每块田 3 枚诱芯全年诱雄蛾的数量与灯诱测到的雄蛾也基本接近,但诱各代雄蛾的比率却不一致。
  性诱剂诱测越冬代雄蛾的比率明显低于灯诱测结果,而第 1、2 代明显高于灯诱测。 性诱剂诱测试验中能诱到个别雌蛾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雌蛾在稻丛中的个体活动或雌雄蛾间的交配等活动而接触粘板所致。
  2 各代发生趋势
  性诱剂诱测和灯诱测二化螟成虫的发生趋势显示,两种诱捕方法诱测的各代成虫发生趋势明显, 总体趋势基本一致,且各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及蛾峰日非常接近。
  越冬代成虫发生趋势。灯诱测的于 4 月 16 日始见,性诱剂诱测的,性诱捕器于 4 月 19 日设置,4 月20 日始见;灯诱测终见期为 6 月 7 日,性诱测终见表1 2011 年四川达县不同诱测方法对二化螟成虫的诱捕效果比较34 ℃,最低 12 ℃,最高 38.6 ℃,风力 1~4 级 ,在此气象条件下,性诱测二化螟的发生趋势总体与灯诱测基本一致,诱测性能稳定。 始见蛾至终见蛾日,3块稻田的9 台性诱捕器能诱蛾上板的日数占诱蛾总 日 数 的 比 率 为87.67% , 较 灯 测 诱 蛾 上 灯 率56.29%高 31.38 个百分点, 平均每块性诱剂诱测稻田诱蛾上板率为70.13%, 最低为 59.31%, 最高为75.91%,较灯测的诱蛾上灯率高 13.84 个百分点。据两种诱捕法对二化螟各代成虫的诱测结果与气象因子的比较分析,认为气象各因子中,风向对其影响不明显,其他如降雨、风力等因子对诱量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试验期内在气温较低和偏高条件下,均能诱到蛾,如 5 月 2~3 日,最低气温 12 ℃,性诱剂诱测及灯诱测均诱到蛾;8 月 9~20 日出现了连续12 d 高于 35 ℃的高温天气, 性诱剂诱测仍出现了明显蛾峰,效果优于灯诱测。 经检查,引诱剂挥发量仍较小。 降雨主要影响黏胶板的黏性及使用寿命,有无降雨天气对诱虫量影响不明显。 如无降雨的 5月3~9 日性诱剂诱测和灯诱测均出现了越冬代发蛾高峰。 成虫羽化期,降雨天气,湿度增加,有利于羽化,因而性诱剂诱测在降雨的当日及3 d 内均有蛾量增加并出现蛾峰的现象。试验期内,1~3 级风力对性诱剂诱测效果影响较小,达 4 级风力后性诱剂诱测蛾量减少,而灯诱测未诱到二化螟蛾,如 5 月21 日。 成虫蛾峰当日的风力多为 1~2 级。 如发蛾高峰的5 月 15 日、6 月 26 日为 1 级 ,5 月 4~10 日 、7月13 日、8 月 25~26 日为 1~2 级等。 另外,对诱测效果有一定影响的因素主要是空气中多浮尘和连续降雨较多的天气,这些不良天气降低了黏胶板的黏性,会影响诱捕计数。
  3 其他非靶标昆虫的诱集及其影响
  据统计,性诱捕器引诱、粘捕到的非靶标昆虫中,主要涉及直翅目、鳞翅目、双翅目、半翅目、鞘翅目、同翅目等6个目的10 多种农业害虫。如中华稻蝗、东方蝼蛄、八字地老虎、灯蛾类、大螟、烟青虫、瓜实蝇类、稻棘缘蝽、桑黄米萤叶甲、有翅蚜等。另外,黏胶板也常诱捕到一些因取食害虫而粘捕丧生的蜘蛛类、隐翅虫、异色瓢虫、步甲类等捕食性天敌昆虫。在及时清除这些非靶标昆虫时,虽会不同程度地带走一定量的黏胶,但对二化螟的继续诱测的影响和干扰较小。
  5月下旬末和8月下旬各代螟害发生高峰期调查统计,试验的 3 块性诱捕稻田的 1 代、2 代二化螟发生为害程度明显下降, 说明通过性诱剂监测还可诱杀大量的二化螟雄蛾, 降低了交配率,繁殖系数降低,对减轻二化螟的发生为害起到了有效控制作用。1代枯鞘丛、枯鞘株平均防效分别为29.08% 和 33.24% ; 第2代白穗平均防效为27.51%。
  1) 利用二化螟 PVC 毛细管诱芯以及黏胶诱捕器诱集监测二化螟,对田间二化螟诱测效果较好,始见期与测报灯接近,终见期与测报灯基本一致,诱蛾数量大,性能稳定持久,峰型比测报灯更明显,能较好地反映田间各代成虫发生动态,明显优于虫情测报灯,对监测分析二化螟的发生规律、预测预报发生期和发生程度,具有较高准确性和灵敏度。 2011 年,达县及时利用性诱监测结果, 成功预报了二化螟的发生时期和大发生程度,准确率达 100%,为指导大面积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与灯诱测相比,性诱剂诱捕到的二化螟成虫虫体完整,易识别和记数,并具有零故障、安全性好、节能环保、设备投入成本低等特点,有效弥补了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外界光源、环境等因素对测报灯诱虫的干扰和不利影响,便于不同地理生态区和区域性监测点的基层测报人员操作,利于大面积推广,对开展当地虫情动态的监测和防控的指导性更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因而,在生产上,应用性诱剂进行二化螟监测预警是可行和有效的。 黏胶型性诱捕器是适宜川东北稻区应用推广的主要监测工具类型之一。但是,为进一步减轻监测人员工作量和劳动强度, 提高工作效率,应积极研究开发和利用性诱捕器自动记数系统,将性诱捕技术与现代电子网络技术相结合, 实现害虫监测数字化和自动化,提升监测预警水平。
  2) 作物生育期和气象因子等因素对利用性诱剂引诱监测二化螟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天气状况可以影响性诱剂的监测效果。
  因此,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应注意及时更换诱芯和黏胶板。 4~9 月,诱芯一般25~30 d 更换1次为宜 , 若遇连续多日高温天气,换芯间隔时间适当缩短。 黏胶板一般 15d 左右更换1 次为宜 ,若遇多雨和多粉尘天气 ,应及时更换黏胶板或增设遮雨设备,以防黏性下降 ,影响诱虫效果。
  3) 性诱剂监测二化螟的同时,还诱杀了大量二化螟雄虫,对减轻其为害损失也具有重要作用。性诱控虫技术对天敌杀伤小,对人、畜无毒害,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 通过 2011 年工作实践得知,利用性诱控虫,需注意和进一步研究以下问题:
  ①必须注重推广应用面积, 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才更有效;
  ②需进一步研究确定适合本地单位面积性诱捕器的最佳投放密度和设置方式;
  ③要针对水稻旱育秧、水育秧等不同育秧栽培方式的特点,试验、示范和研究不同育秧方式的有效诱杀措施及效果;
  ④要针对水稻螟虫不同种类的发生规律, 合理增设大螟等昆虫性诱剂的诱杀工具。 这对提高水稻螟虫的总体诱控效果,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产品

©2022 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0908361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1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