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文章 > 文章详细
2种监测稻纵卷叶螟的方法效果对比

来源: http://www.cqlight.com.cn/  类别:技术文章  更新时间:2013-3-6  阅读2221次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主要病虫害之一,在浙江每年发生 5 - 6 代,一般以早、晚稻穗期分别受 4( 2) 代、6 ( 4) 代为害为重,近年,随着单季晚稻面积扩大,插种提前,5 ( 3) 代发生与危害亦较重。由于气候条件适宜、加上耕作制度变化等原因,该虫在椒江区大发生频率增加,对水稻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而准确、及时掌握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是做好该虫防治的关键。目前,传统稻纵卷叶螟成虫监测一般采用田间系统赶蛾法,该法测报手段落后,存在着赶蛾时间早、工作不方便且十分辛苦等诸多缺点,对于当前各地测报人员缺乏,乡镇植保干部不稳的现状不相适应。为探索稻纵卷叶螟成虫监测新方法,笔者通过对 4 a 来的智能测报灯灯下数据观察发现智能灯灯下稻纵卷叶螟蛾峰与田间人工赶蛾蛾峰非常吻合。现将整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佳多智能测报灯 1 盏,1. 5 m 长的竹竿 1 支。
  1. 2 方法
  试验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三甲街道坚决村水稻田进行。试验设佳多智能测报灯和田间人工系统赶蛾 2 种方法。智能测报灯从每年 4 月 1 日开灯到10 月 20 日关灯,每日记载稻纵卷叶螟蛾量; 田间系统赶蛾选择长势均匀的水稻田 6 块,于每年 5 月25 日至 9 月 20 日进行隔日系统赶蛾,并记录单位面积平均蛾量,进行为期 4 a 监测。
  2 结果与分析
  2. 1 2 种监测方法对稻纵卷叶螟成虫高峰期比较
  试验结果 ( 表 1) 表明,采用田间系统赶蛾法,稻纵卷叶螟各代次 4 a 累计共有 25 个峰次,而智能测报灯出现 24 个峰次,仅相差 1 个峰次。
  相差的该峰次主要是当时田间蛾量太少,667 m2仅为 23 头,而引起灯下诱蛾不明显。从表 1 同样可看出,采用智能测报灯和采用田间人工赶蛾,对稻纵卷叶螟峰次的确定非常接近,智能测报灯与田间赶蛾峰期相同或提早推迟1 ~4 d。由此可见,采用智能测报灯监测稻纵卷叶螟消长规律是较为可靠的。
  2. 2 2 种监测方法对稻纵卷叶螟高峰日蛾量比较
  试验结果 ( 表 2) 表明,2008 - 2011 年,2种监测方法监测到的成虫高峰日蛾量,除 2010年 7 月22 日峰次量相接近外,田间赶蛾日平均蛾量明显高于灯下日诱蛾量。如 2010 年 7 月 6 日峰次,每 667 m2田间蛾量 1 613 头,灯下只有 50头。同样从全年各代次高峰日累计蛾量看: 2008年田间赶蛾 2 830 头,灯下 358 头,蛾量之比为7. 9∶ 1; 2009 年分别为 583 和 274 头,蛾量之比为 2. 1∶ 1; 2010 年分别为 3 886 和 457 头,蛾量之比为 8. 5∶ 1; 2011 年分别为 500 和 136 头,蛾量之比为 3. 7∶ 1。由此说明,灯下诱集能力有点偏弱,采用智能观测灯监测稻纵卷叶螟成虫消长规律,在发生量中至偏轻发生时,总体不如田间赶蛾效果明显。
  表 1 2008 -2011 年 2 种监测方法稻纵卷叶螟成虫高峰期比较

表 1 2008 -2011 年 2 种监测方法稻纵卷叶螟成虫高峰期比较
  表 2 2008 -2011 年 2 种监测方法稻纵卷叶螟成虫高峰日蛾量比较

表 2 2008 -2011 年 2 种监测方法稻纵卷叶螟成虫高峰日蛾量比较
  3 小结
  本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智能测报灯能有效监测稻纵卷叶螟成虫田间种群消长动态,监测到的各峰次和田间人工系统赶蛾基本一致,说明采用智能测报灯监测稻纵卷叶螟成虫在测报工作中是可行的。
  当然,智能测报灯在稻纵卷叶螟发生偏轻时,上灯数量较少,因而测报上,2 种监测手段应相互结合,才能较准确地掌握虫情。从本试验看,智能灯诱集数量相对较少,这可能与其趋光性弱、夜间天气状况不同等有关。

相关产品

©2022 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0908361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1413号